孩子经常发脾气、暴躁易怒,可不是“任性”那么简单,可能和情绪管理能力发育、家庭环境,甚至潜在的神经发育问题有关,需要结合具体表现找到根源。
孩子发脾气暴躁易怒的常见原因有哪些?
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来看,原因很丰富。生理上,3-6岁孩子大脑前额叶(负责自控力)还没发育成熟,遇到不顺心就容易用发脾气表达;如果孩子睡眠不足、饥饿,或者身体不舒服(比如肚子痛、出牙期不适),也会因难受而情绪失控。心理上,需求没被理解是常见诱因,比如想玩玩具却被阻止,又说不清楚,就会用哭闹发脾气;家庭氛围也很关键,要是家长经常吵架、对孩子过度严厉或溺爱,孩子会模仿这种情绪表达方式,或者用发脾气吸引关注。另外,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、对立违抗性障碍等神经发育问题,也可能让孩子情绪调节能力弱,表现为频繁暴躁、不服管教。
怎么区分孩子是正常发脾气还是异常暴躁?
可以从三个方面观察:一是频率,正常孩子偶尔发脾气,比如一周1-2次,异常的话可能每天都发,甚至一天多次;二是持续时间,正常发脾气通常几分钟到十几分钟,哄劝后能平复,异常的会持续半小时以上,且越哄越凶;三是伴随表现,正常发脾气多是针对具体事情(如没买到想要的零食),过后能正常玩耍,异常的可能毫无原因发脾气,还伴随攻击行为(打人、摔东西)、拒绝沟通,甚至影响吃饭、睡觉。如果孩子异常表现持续超过1个月,家长就要重视了。
孩子发脾气时,家长该怎么正确干预?
首先要“先稳自己再哄孩子”,家长别跟着发火,可以蹲下来和孩子平视,轻声说“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,我们先深呼吸冷静一下”,帮孩子平复情绪。等孩子冷静后,再问清楚原因,比如“刚才因为玩具被拿走不开心,对吗?”,引导孩子说出感受,而不是直接批评“你怎么又发脾气”。如果孩子是因为需求没被满足,合理的需求可以适当满足,不合理的要温柔坚定拒绝,比如“这个玩具今天不能买,但我们可以周末过来看看”,同时转移注意力,比如“我们去玩你喜欢的积木好不好?”。另外,平时可以和孩子玩“情绪卡片”游戏,教孩子认识“生气”“开心”等情绪,学会用语言表达,而不是用发脾气解决问题。
怎么预防孩子养成爱发脾气的习惯?
提前做好“情绪预防”很重要。一是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,保证孩子每天充足睡眠(3-6岁10-12小时,7-12岁9-10小时)、按时吃饭,减少因生理不适引发的情绪问题;二是给孩子明确的规则,比如“看电视时间每天不超过30分钟”,规则制定后家长要带头遵守,孩子遵守时及时表扬,比如“今天你主动关电视,做得真好”;三是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,家长之间少吵架,多和孩子互动,每天花20分钟陪孩子玩游戏、讲故事,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,减少用发脾气吸引注意力的情况。另外,家长要做好情绪榜样,遇到问题时冷静处理,比如“妈妈现在有点忙,等我5分钟再帮你,好吗?”,孩子会模仿这种平和的情绪表达方式。
孩子暴躁易怒需要去医院检查吗?怎么治疗?
如果孩子异常暴躁持续时间长(超过1个月)、伴随攻击行为(经常打人、摔东西)、影响正常社交(在幼儿园没人愿意和他玩),或者家长尝试多种方法都没改善,建议带孩子去正规儿童医院检查。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会通过情绪评估量表、行为观察,结合孩子的生长发育史,判断是否存在神经发育问题(如对立违抗性障碍)。如果是轻度情绪问题,医师会指导家长调整教育方式,比如如何进行情绪引导、如何建立规则;如果存在潜在发育问题,会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,比如行为训练(通过游戏教孩子情绪管理)、心理疏导(帮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)。整个过程会注重家庭参与,教家长在家中延续干预方法,帮助孩子逐步改善暴躁易怒的情况。
温馨提示:如果您家孩子经常发脾气、暴躁易怒,且自己难以引导,可点击在线咨询,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的医师会根据孩子情况提供专业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