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孩子3岁,最近总一个人对着玩具说话,比如拿着小熊说“小熊你要不要吃饼干呀”“我们一起玩滑梯吧”,有时候还会自己跟自己吵架似的,说“不行,你不能抢我的积木”。这种自言自语是正常的心理表现吗?会不会是有什么问题?能治好吗?
答(广州热心网友):
我家孩子3岁多的时候也这样,天天抱着玩偶“对话”,我一开始也担心是不是“有点孤僻”,后来问了幼儿园老师,老师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言自语很正常,是“语言发展的必经阶段”。
老师说孩子自言自语其实是在“练习说话”,把平时听到的话、看到的场景,通过和玩具对话表达出来,慢慢学会用语言思考和解决问题。比如孩子跟玩具说“不能抢积木”,其实是他自己知道“抢东西不对”,在通过这种方式强化规则意识。我观察了一段时间,发现孩子自言自语的时候,逻辑还挺清晰的,而且跟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也很正常,能主动交流,就放心了。
不过如果孩子自言自语的时候,完全不理会身边的人,叫他也没反应,或者只自言自语,不跟其他小朋友玩,那可能就需要注意了,最好带他去问问医生。一般情况下,等孩子再大一点,语言能力成熟了,自言自语的情况就会慢慢减少,不用特意“治”。
答(专业医生,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儿童心理行为科):
3-6岁孩子自言自语多为“正常语言发展表现”,是孩子从“外部语言”向“内部语言”过渡的阶段,无需“治疗”;但若伴随“社交回避、语言逻辑混乱、无回应”等情况,需排除“语言发育迟缓、自闭症倾向”等问题,建议专业评估。
正常的儿童自言自语有三个特点:1.场景性:多在玩游戏、看绘本时出现,比如玩过家家时模仿家长说话,内容与当前活动相关;2.互动性:虽然是“自己说”,但会有“提问、回应”的逻辑,比如“小熊你饿了吗?哦,你饿了,那我给你找吃的”;3.可打断:家长叫孩子名字或提出互动(如“我们一起玩好不好”),孩子能回应并暂停自言自语,参与互动。
这种自言自语对孩子的语言和心理发展有好处:一是“练习语言表达”,通过模仿和创造对话,提升词汇量和句子组织能力;二是“培养思维能力”,比如孩子说“先搭房子再搭花园”,是在通过语言规划游戏步骤,锻炼逻辑思维;三是“情绪表达”,比如孩子委屈时跟玩具说“我今天被小朋友欺负了”,是在通过自言自语释放情绪。
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,则需警惕:1.自言自语时完全沉浸其中,家长大声叫也无回应,对外界刺激(如声音、光线)反应弱;2.自言自语内容混乱,无逻辑(如反复说“车车要飞了,天上有石头”),且无法与现实场景对应;3.只自言自语,拒绝与其他小朋友互动,甚至躲避他人接触。
出现上述情况需带孩子到医院做“语言发育与心理行为评估”。广州天使儿童医院采用“一对一诊疗”,医生会通过“游戏互动”观察孩子的语言逻辑、社交反应,结合家长反馈,判断是否为正常发育表现。若只是正常自言自语,会给家长“如何引导孩子将自言自语转化为社交语言”的建议(如参与孩子的游戏,引导他跟家长对话);若存在异常,会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,且每个孩子有30分钟独立问诊时间,医生会详细解答家长顾虑。
温馨提示:
正常的自言自语是孩子成长的“小秘密”,家长无需刻意阻止。若发现孩子自言自语伴随异常表现,可通过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在线咨询,发送孩子自言自语的视频,获取初步判断;十一假期专家号可提前预约,到院后享受专业评估,早排查早放心,避免过度焦虑。